我說
家終於搬好了,原本想既然是新家哪舊東西就不要帶過來了。但生命的點點滴滴似乎無法說割捨就割捨,雖是舊的,對於我卻有著一份特別的感情,因此這個家就有點像雜貨店了,你們隨意看,找找看有沒有你們喜歡的。而這個新家的設施還沒弄清楚,招待難免不周,請見諒。

在學校畫圖時,老師總說色彩如果綠色關能過,那色彩就過了一半


綠色


一般人都畫的很鮮嫩看起來就有點火氣


不然就畫的很暗綠看起來很老氣


我說


老師啊!畫圖就畫圖,怎麼一下子老氣一下子火氣


弄得我們大家生悶氣


這綠到底要怎麼表現



 


              



自從畫圖以後,我每到郊外眼睛突然醒來,我總能看到以前沒看到的顏色,莫非以前都是半夢半醒



眺望遠山,原來山不是一片綠,這綠有鮮綠嫩綠也有暗綠老綠當然也有中綠還有..................


這下換格友要迷糊了有嫩有中有老


而每個綠又都微妙的變化著,細心觀察不難發現


當然在畫布上也應有如此的表現如此多層次又豐富的色彩才對


但是


多數人的作品卻常常很單一的表現總以明暗來區分


一不小心不是有火氣就是老氣


經過自己不斷的練習我終於能體會了


也清楚這綠色真的是學問


當然最大的收穫是因為心打開了所看到的景物完全不同,更豐富更多層次


原來不是以前半夢半醒而是心沒被打開


心打開了


世界也不同了



 


yaoy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

老後生活


 


現在這個年紀很常聽到「退休後要做什麼」這句話


其中最常聽到的是


1.      環遊世界


2.      睡到自然醒


3.      做年輕沒做的事


4.      讀書畫畫


5.      運動等等


 


根據我的觀察,真正退休後能夠真正從事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不多


 


為什麼


 


首先環遊世界不只要有錢有閒其實更需要體力,旅遊其實也不是輕鬆的事,很多人誤會了有閒之後就可以隨心所欲,其實不然,內心的想法沒徹底改變仍然會有許多牽掛,而且旅行的地點更常常因為身體而受限,所以想要退休後能到處玩就要提早存錢和練身體.


 


睡到自然醒,根本不用期望,年紀愈大都是自然醒因為睡不著了,要有良好了睡眠品質要先有好的生活習慣,而這習慣也要早點養成,因為習慣很難養成也很難改變.


 


做年輕沒做的事,這更悲哀因為年紀大了實在不宜從事年輕時想做的事,圓夢要趁早圓夢更需要體力而且不畏流言,一點一滴慢慢的做,有一天就真的能圓夢.如果都沒行動這圓夢計畫就真遙遙無期.


 


讀書或畫畫實在是詩意也不耗體力應該沒問題了,沒想到問題更大,如果年輕時沒有培養閱讀的習慣等老了才來看書,實在無法靜下心看完,最重要還有老花問題


至於畫畫更需要忍耐孤獨,對於完全沒做過的人,想跟做絕對事兩回事,學任何才藝都一樣,需要熱情和耐心.


 


運動這件事看似簡單其實是很大的工程,如果平常沒運動習慣的人,根本運動不來,早起運動起得來嗎?颳風下雨仍然有動力嗎?,不然運動這件事是不容易做的,更何況很多運動對年老的人都不適合.


 


還有很多很多退休後想要做的事,但不管什麼事,經過我的觀察真正能依照自己的想法去過退休生活的人,大多是從年輕或中年就開始準備了,畢竟一樣興趣的培養是需要時間和熱情,所以想要到處去玩的人,從年輕就開始慢慢玩這樣人生才會比較有趣而且衝擊不會太大,要運動要讀書要畫畫也都要趁早培養,很多事無法一促而成.


 


當你從年輕就開始培養各種生活情趣,退休之後自然而然就能依自己的想法過想要的日子,也因為平常對生活就保有高度的熱情,一旦失去跟大半輩子的名片仍然能自處能自得其樂.而且更要培養一顆開放的心,心愈大視野就愈寬生活就更充實


 


如果想讓自己的老後生活過的很好,就趁早準備吧,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份也是人生的一小點,所以老後的生活是要從年輕開始,要老後的生活品質過的很好就更要把握每個當下,該孝順長輩該照顧子女的都應該盡心盡力,不然老後的生活還沒享受到悠閒而是在後悔埋怨當中度過,不想有遺憾真正能樂活就是認真當下.


 


 

yaoy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


格友瑪妮貼一篇文章「你是誰?.....不可思議的經驗


讓我很大的震撼,同時也解除我心中的一些疑惑


你是誰?


而我又是誰?是你們所認識的yao或是yao自己認識的yao


在現實生活裡,我們總有許多的面向,我一向是直線發展讓事情簡單


因此


不同領域看到yao的人總會很驚訝,跟他們認識的yao差很多


相對


部落格的yao反而是比較貼近yao的內心世界和真實的多元生活


所以網路是虛或是實


虛虛實實自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大女兒出生7天發生意外頭顱骨折導致左腦嚴重受傷


這一路走來真的辛苦,當然也有許多奇蹟和不可思議


很多人問?


我如何做到,嚴格說實在說不出來


就傻傻認真的做


直到很多年前,聽到洪蘭教授談到腦神經的成長與人格行為發展的關係


洪蘭教授提出很多實驗數據和圖片來說明一個人的異常行為除了環境的影響之外,與腦神經的成長也有很大的關係


會後我請教洪蘭教授有關大女兒的事


他建議我替女兒作一次精密檢查


結果發現大女兒左腦有一個黑洞




大女兒小學五年級跟我一起畫人體模特兒速寫


一畫


讓人驚歎不已


看過的人都說「畢卡索」


為什麼會這樣,大女兒每張作品都精彩無比,她並不是亂畫也不是想像畫


模特兒的姿勢確實如此


若說小孩子天真,那讀幼稚園的小女兒就無法畫出這種線條


三分鐘快速完成的作品,一筆到底的線條真的讓人驚訝驚嘆...............


大女兒從小被迫使用右腦


他許多的言論和想法常常出人意料,但有錯嗎?好像也沒有


所以


無形中也增進我的包容度


因為無知


會做出許多傷害的行為,透過今天這篇文章或許會讓我們多一點思考


反事不要用我們主觀的認知來判斷,尤其是對我們的孩子和親人



這幾張速寫就是大女兒的作品


對照洪蘭教授的理論和今天這篇文章適度說明大女兒為什麼會有這些作品和思考邏輯


因此


面對親子關係可能需要更多的角度和客觀的想法,才不會一不小心傷害或抹煞創意


下面這個影片值得你耐心看完「你腦內的兩個世界」


整場演講充滿輕鬆詼諧的語氣卻是值得深思的內容


「如果每一個人願意多花一點時間啟動安詳平和的電路,那世界就會更美好,這也是值得傳達出去的想法」
 





 


1996年冬晨美國印地安納大學醫學院女神經解剖學家、哈佛醫學院畢業的泰勒博士Dr. Jill Bol te Taylor 於夢中醒來的清晨,她的顱內血管破裂,最初她並不知道,只是感到左眼後部疼痛,結果她的左半大腦在四個小時內逐步 shut down( 被關閉 ),喪失了語言辨識和用語言進行思維的能力、對過往的大部分記憶和自我身份認同意識消失,意即,自我意識消失,而在同時,她的右半球大腦仍在正常工作,結果,因而親身體驗到一種極度奇特的「 all knowing( 全知全覺 )」、與宇宙融為一體、自己與週遭一切物體不再有邊界區分、只有此時此刻的當下、內心深度寧靜平和、見到宇宙與自身身體細胞能量生動和諧運作的驚奇經歷,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進入到了涅槃」



( NirvanaWow, this is cool! )




這個「涅槃」狀態至少連續持續了五周,而且在她經過8年的逐步恢復左半球大腦功能的時期後,她說她「已經毫不憐惜地拋掉了過往那個生活了37年的瑣碎、焦躁而自私的自我」,建立了一個全新的自我身份,以一種全新的觀念而回到我們這個「正常的」世界,同時,只要她現在想進入 那個「涅槃」,隨時隨地她都可以「with an effort of thought (以一念之功夫)」而進去。 




她一再真誠呼籲,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種進入「涅槃」體驗的能力,只要你願意,只要你警覺觀察並對自己的情緒或思維作出選擇,通過轉移你的專注力,你就能容易地、隨時隨地地進入你的右半球大腦作主的狀態,而讓左半球的功能運作僅作為被你使用的工具,永不再被它控制,因為,You are not your thoughts!( 你並不是你的思想!)




她說,我們絕大多數人之所以沒有體驗到、看到世界和宇宙的這個奇妙的一面,是因為我們從小接受的鼓勵和教育大都是側重使用左腦半球的能力,還由於通過左腦半球的能力而取得的在社會上的成就而受到獎勵,比如,語言、文字、邏輯、推理、判斷、計算、數位、分辨力等,但是,按泰勒博士的話說,「但是大腦右半球給我們的才是關於世界的大圖像。」(but the right hemisphere gives us the big picture.)


 


開悟與右腦的關係   作者: 阿ming   http://blog.udn.com/ming3508/3166446)


 



一、前言:





自然不只比我們想像的聰明的多,可能它的聰明根本超出我們的理解之上。


竟,我們引以為傲的大腦本身就是自然的產物,一個曠世的傑作可能出自蠢材之手嗎?




「這是我進入右腦意識的旅程,


在那裡,我被包裹在一團深沉的內在祥和裡……


漂浮到一個令我覺得天人合一的境界。


我終於瞭解,我們如何能經歷那種「神祕的」或是「形而上的」經驗,


……內心的洞見因而產生。 




 1996 年的冬晨,哈佛大學的腦科學家吉兒.泰勒左腦血管突然爆裂,她嚴重中風了,當時她才37歲。但是泰勒沒有被擊潰,她憑藉著自己對大腦的瞭解,用右腦解救了左腦。八年後,她奇蹟似的完全復原,而且還開發出右腦的潛能,達到安詳平和的涅槃境界!


 這真是人生最不可思議的奇蹟! 



二、人類的大腦:





人腦中有2千億個腦細胞、可儲存1千億條訊息,思想每小時遊走三百多里、擁有超過1百兆的交錯線路、平均每24小時產生4千種思想,是世界上最精密、最靈敏的器官。研究發現,腦中蘊藏無數待開發的資源,而一般人對腦力的運用不到5%,剩於待開發的部分是腦力與潛能表現優劣與否的關鍵。




人的腦部構造分為大腦與小腦。大腦由大腦皮質(大腦新皮質)、大腦邊緣葉(舊皮質)、腦幹、腦樑所構成。大腦皮質從位置上可分為額葉、聶葉及枕葉三部分。


 


此外,腦又分為左、右兩半部,右半球就是「右腦」,左半球就是「左腦」。而左右腦平分了腦部的所有構造。左腦與右腦形狀相同,功能卻大不一樣。左腦司語言,也就是用語言來處理訊息,把進入腦內看到、聽到、觸到、嗅到及品嚐到(左腦五感)的訊息轉換成語言來傳達,相當費時。左腦主要控制著知識、判斷、思考等,和顯意識有密切的關係。 


 


右腦的五感包藏在右腦底部,可稱為「本能的五感」,控制著自律神經與宇宙波動共振等,和潛意識有關。右腦是將收到的訊息以圖像處理,瞬間即可處理完畢,因此能夠把大量的資訊一併處理(心算、速讀等即為右腦處理資訊的表現方式)。一般人右腦的五感都受到左腦理性的控制與壓抑,因此很難發揮即有的潛在本能。然而懂得活用右腦的人,聽音就可以辨色,或者浮現圖像、聞到味道等。心理學家稱這種情形為「共感」這就是右腦的潛能。 


 


如果讓右腦大量記憶,右腦會對這些訊息自動加工處理,並衍生出創造性的訊息。也就是說,右腦具有自主性,能夠發揮獨自的想像力、思考,把創意圖像化,同時具有做為一個故事述說者的卓越功能。如果是左腦的話,無論是你如何的絞盡腦汁,都有它的極限。但是右腦的記憶力只要和思考力一結合,就能夠和不靠語言的前語言性純粹思考、圖像思考連結,而獨創性的構想就會神奇般的被引發出來。 




一九八一年,諾貝爾醫學生理獎得主羅傑. 史貝尼教授將左右腦的功能差異歸類整理如下:


 


右腦(本能腦潛意識腦)


1.圖像化機能(企劃力、創造力 、想像力)


2.與宇宙共振共鳴機能(第六感 、念力、透視力、直覺力、 靈感、夢境等)


3.超高速自動演算機能(心算、 數學)


4.超高速大量記憶(速讀、記憶 ) 




左腦(意識腦)


知性、知識、理解、思考、判斷、推理、語言、抑制。五感 (視、聽、嗅、觸、味覺 )



三、喪失左腦功能後引發的開悟經驗:





1996年冬晨美國印地安納大學醫學院女神經解剖學家、哈佛醫學院畢業的泰勒博士Dr. Jill Bol te Taylor 於夢中醒來的清晨,她的顱內血管破裂,最初她並不知道,只是感到左眼後部疼痛,結果她的左半大腦在四個小時內逐步 shut down( 被關閉 ),喪失了語言辨識和用語言進行思維的能力、對過往的大部分記憶和自我身份認同意識消失,意即,自我意識消失,而在同時,她的右半球大腦仍在正常工作,結果,因而親身體驗到一種極度奇特的「 all knowing( 全知全覺 )」、與宇宙融為一體、自己與週遭一切物體不再有邊界區分、只有此時此刻的當下、內心深度寧靜平和、見到宇宙與自身身體細胞能量生動和諧運作的驚奇經歷,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進入到了涅槃」


( NirvanaWow, this is cool! )




這個「涅槃」狀態至少連續持續了五周,而且在她經過8年的逐步恢復左半球大腦功能的時期後,她說她「已經毫不憐惜地拋掉了過往那個生活了37年的瑣碎、焦躁而自私的自我」,建立了一個全新的自我身份,以一種全新的觀念而回到我們這個「正常的」世界,同時,只要她現在想進入 那個「涅槃」,隨時隨地她都可以「with an effort of thought (以一念之功夫)」而進去。 




她一再真誠呼籲,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種進入「涅槃」體驗的能力,只要你願意,只要你警覺觀察並對自己的情緒或思維作出選擇,通過轉移你的專注力,你就能容易地、隨時隨地地進入你的右半球大腦作主的狀態,而讓左半球的功能運作僅作為被你使用的工具,永不再被它控制,因為,You are not your thoughts!( 你並不是你的思想!)




她說,我們絕大多數人之所以沒有體驗到、看到世界和宇宙的這個奇妙的一面,是因為我們從小接受的鼓勵和教育大都是側重使用左腦半球的能力,還由於通過左腦半球的能力而取得的在社會上的成就而受到獎勵,比如,語言、文字、邏輯、推理、判斷、計算、數位、分辨力等,但是,按泰勒博士的話說,「但是大腦右半球給我們的才是關於世界的大圖像。」(but the right hemisphere gives us the big picture.)




泰勒博士自己感慨地說,作為一個科學家,一個研究大腦的專業人士,能夠以自己的親身體驗來從當事人內部(from inside out)來研究自己的大腦,這是非常罕見而幸運的一件事。




中風還讓泰勒體會到了一種「天人合一」的「開悟」 感覺。她強調:『 隨著左


腦語言中心變得沉默,我對自己生平的記憶也越來越疏離, 但我的意識展翅高飛,彷彿只要願意,就可以與天地『合而為一』。這股來勢洶洶的力量,讓人覺得到了天堂……


我得承認,我那受創腦袋中愈來愈大的空洞,實在太富誘惑力了。我歡迎那種沉寂帶給我的舒適,不用再與那些現在看起來很沒意義的社交事務糾纏。」 




真正的開悟(enlightenment)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一種讓人感受到與本體合而為一(oneness)的狀態。本體是如此廣闊無限、堅而不摧,它既是你自己,又比你自己更為廣大。




回歸到本體,就是回歸你未有名字和形相之前的實相。


 


四、開悟與右腦的關係





大腦潛能的開發重在右腦的開發。左腦是人的「本生腦」,記載著人出生以


來的知識,管理的是近期的和即時的資訊;右腦則是人的「祖先腦」,儲存從古至今人類進化過程中的遺傳因子的全部資訊,很多本人沒有經歷的事情,一接觸就能熟練掌握就是這個道理。右腦是潛能激發區,右腦會突然在人類的精神生活的深層展現出跡象;右腦是創造力爆發區,右腦不但有神奇的記憶能力又有高速資訊處理能力,右腦發達的人會突然爆發出一種幻想、一項創新、一項發明等等。右腦是低耗高效工作區,右腦不需要很多能量就可以高速計算複雜的數學題,高速記憶、高質量記憶,具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人的大量情緒行為也被右腦所控制。




「開悟」就是要有意識地去開發右半球大腦的功能,把左腦讓位給右腦主導!



不去理會左腦喋喋不休的編故事、對話,以活在當下的醒覺,去除所有加諸的束縛、界限,撥開我執的幻象,直接「看到」實相。



 



五:開悟與自我意識的消失





    沒有左腦的干擾,自我意識消失,而在同時,右半球大腦仍在正常工作,結果,因而親身體驗到一種極度奇特的「 all knowing( 全知全覺 )」、與宇宙融為一體、自己與週遭一切物體不再有邊界區分,身體細胞能量生動和諧運作。




六:一旦體認到自我與宇宙間沒有界限時就開悟了





近代哲學泰斗懷海德認為:[ 構成一切基本的因子,本質上都只是一種震動而已 ] 也就是說:人間所有對立的現象,如因 - 果,過去 - 未來,主體 - 客體,事實上就像是一個波浪的高峰與低潮,一個波動而已。波浪雖只是一個,卻需籍著高峰與低潮顯示出來,因此你無法在高峰或低潮任何一邊找到波浪,你必須結合兩者。我們知道,世上沒有一種無高峰的低潮,或無低潮的高峰,高低二極乃是一個波動的兩個現象。因此懷海德說:宇宙中每一個因素,[都是同一能量,或同一活動的潮起潮落的震動而已。]




我們大多數人至今還很難相信,物體與能量,主體與客體,生命與死亡,仍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體,就是因為我們對分界線過於認真。分界線原是對立世界的始作俑者。




當我們說:[終極境界乃是對立的統一時],實際上就是指:[終極境界乃是無界限的境界]


宇宙是沒有界限的。界限純屬虛構,並非真實,乃是出自人類的自編自導。劃分區域本身不是問題,但當我們執著於此界限兩邊的對立,誤以為真時,則成一切禍害之始。


我們不只強調,相對世界中的分界線乃是出於虛構,而且宇宙萬物之間根本毫無間隙可言。現代的物理研究,更加肯定了無界限的宇宙真相。




我的心識,身體,思想,希望,其實和樹木,星星,雲彩,高山一般,都是我的認知物件,故不可能構成真我。如此追問下去,我變的越來越透明,而且體會到,我遠遠超出這孤立的有機生命之外;我愈深入這個我,我變的離它愈遠。




觀到究竟,我們的意識會突然靈光一現,發現我們愈追求那大智慧,愈明白它不是一種可以執著的個體。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是每一樣東西,我無法感覺到他,因為它是每一個感覺,我無法經驗到它,因為它是每一個經驗。正因為我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這個大智慧,所以我看到的某一」個體」,便不是大智慧。於是我向內尋找自我時,我找到了整個世界。




這真是奇妙的發現,內在的自我原來就是外在的真實世界,反之亦然。主體與客體,內在與外在,竟是同一回事,並沒有什麼根本界限。這世界就是我的身體,能觀也就是所觀。 






參考資料 :一、事事本無礙肯‧威爾伯著  若水譯


           二、《奇跡》哈佛大學腦神經學家吉爾‧泰勒著


其他資料參考相關網路 



後記:





有關界限的觀念主要來自肯‧威爾伯的著作,肯‧威爾伯Ken Wilber是一位長期從事靈修的學者,1949年出生於美國的俄克拉何馬城。由於父親在空軍服役,肯‧威爾伯學生時期曾數次遷徙。他在內布拉斯加州林肯市讀高中,後進入杜克大學(Duke)攻讀醫學。在讀大學一年級時,肯‧威爾伯就把研究興趣從自然科學轉向了心理學和哲學。他的視野廣泛,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的作品,他都大量涉獵。肯‧威爾伯後來又回到內布拉斯加讀生物化學研究生,但在一年之後他又退學,全力著書,成為一位自***由撰稿人。




肯‧威爾伯在197723歲時發表了《意識譜》(The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在此書中,他論述了人的發展所必須經過一些特定階段,這些階段已經超出了西方心理學以前對人的發展的認識。肯‧威爾伯認為:只有依靠成功地通過每一個階段的發展,個體的健康感的出現,以及最終體驗到超越並包括了個人自我(self)的更廣泛的同一性才是可能的。




這本書給他帶來了聲譽。此後,他著述不斷,迄今已有20余部著作。他的作品已經被翻譯為20多種文字,介紹到世界多個國家。他的著作的發行量名列美國同類作家之首,被稱為美國「最暢銷的學術類著作作家」。




肯‧威爾伯現在被公認是「後人本心理學」的最重要的思想家、理論家和發言人,有「後人本心理學的馬斯洛」的稱呼(其主要含義是:他在後人本心理學中的地位,相當於馬斯洛在人本心理學中的地位。)




肯‧威爾伯的實際影響已經跨越了心理學領域,波及到哲學和神學領域。由於肯‧威爾伯在意識領域的研究極具有基礎性和開創性,他甚至獲得了「意識領域的愛因斯坦」的美譽。作為心理學家,有評論認為他在整合西方心理學和東方智慧方面已經超過了榮格。




肯‧威爾伯的主要著作有:《意識譜》(The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1977);《


沒有疆界》(No Boundary1979);《阿特曼計劃》(The Atman Project1980);


《來自伊甸園》(Up from Eden1981);《意識的轉化》(Transformations of


Consciousness1986)《眼對眼》(Eye to Eye1-9-8-9);《恩寵和勇氣》(Grace


and Grit1991年);《性,生態和靈性》(s-e-x, Ecology, Spirituality1995


;《一味》(One Taste,1997年);《萬物簡史》(1998年);《整合心理學》(2001


年)等。 


 


 


yaoy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愛智生活】我媽‧畢卡索‧愛智生活          徐孟真



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年頭,我跟媽媽一起遊巴黎。那年,媽媽已經超過六十歲了。



之前,媽媽很少出遠門,她的女兒們在二十歲出頭時,就各自拖著大皮箱飛歐洲,獨自闖蕩。當年她在機場送我們時,按捺住許多擔心疑問,怕問多了女兒心煩。


幾年過去,我們姊妹拖著大皮箱回台灣。我與姊姊唧唧喳喳,談論著在歐洲大城市裡的所見所聞,媽媽總在旁邊靜靜聽著,陌生的人名、地名從她耳邊流倘而過,她高興女兒們回家,總是驕傲、誇大的對人說,她的女兒對於歐洲熟得像在走家裡廚房。


當退休的阿姨邀請我們及媽媽一起去巴黎旅遊時,我看出媽媽興奮中夾雜著惶恐。我猜,她知道學藝術的阿姨跟女兒不會只帶她去喝咖啡吃點心,也不會帶她去買名牌。逛街,會的,但,大部份時光可能是泡在美術館裡。


巴黎擁有眾多名勝和藝術瑰寶,到底要從何看起?她開始聽到我們安排行程裡的名詞:姊姊想看羅浮宮裡的古希臘雕像群;我對於龐畢度中心的現代藝術感興趣;學藝術的阿姨期待見到奧賽美術館的印象派作品。我們都選好此行的目標。


媽媽只說,她擔心膝蓋不好,不能走太多的路。


 




老畢很棒,媽媽笑了!




 巴黎的地下鐵往往沒有電扶梯,果真讓媽媽吃了苦頭。巴黎並不一定處處比家鄉進步。



當我們在自己心儀的大作前駐足讚嘆,她也在一旁看作品跟看我們;我跟學藝術的阿姨往往沈浸在大師的光輝裡,口中喃喃,媽媽也在旁邊歪著頭想:這幅畫到底棒在那裡?


看完藝術品,總要休息吃喝。品嚐甜點是媽媽的專業,法國的烤布蕾跟各式水果優格贏得她的讚賞,各種外國水果像覆盆子、杏桃、黑醋栗、藍莓等也攻陷媽媽的胃。她能記住好吃的法國甜點、水果的名字,而且是帶著情感的,而美術館裡那些大師名作,對於媽媽而言,就像不夠出色的點心,直到我們在龐畢度中心看到畢卡索特展。


之前我們已去過巴黎瑪黑區的畢卡索美術館,龐畢度中心特展,則是把畢卡索立體時期做的許多立體派雕塑作品集中展出,有許多作品是我以前沒看過的。過去我並不欣賞畢卡索立體時期畫作,總覺得不美,認為是老畢好運找到新的視覺角度,只在形式上不斷做新嘗試,沒有特別深厚的靈魂與生命感動在作品裡頭。後來證明,自己因為看得不多才有此誤解。


那個特展裡,畢卡索在相當袖珍的紙板、黏土雕塑中,我看到他如何展現他所說的:把時間放入三維的創作空間裡:當繞著每一個小雕像走,會看到塑像的頭部表情跟著轉換,就像在看動畫一樣,有人會說,看雕塑本來就會有這樣的視覺效果,但畢卡索創造的雕塑作品裡,每一個觀看的角度幾乎都能同時看到人物的正面和側面,角度一換,那副臉孔又換了表情,每種表情充滿魅力,不管在哪個位置看,都覺得那位美女直瞄著你,就像達文西的蒙娜麗莎。


轉完一圈你會想趕快轉二圈,而轉第三圈時,觀者的嘴巴仍然是打開的。我們便在那一圈又一圈轉著觀看的過程裡,目瞪口呆。


之後,我發現媽媽變了。她露出了了然於胸的微笑。


她走到畢卡索的另一個作品前面,是一個用腳踏車坐墊和龍頭的組合,名稱是「牛」。


媽媽笑了,她覺得老畢很妙。


走出龐畢度中心時,遠超過預定的參觀時間,身體疲倦卻心滿意足。


 




媽媽說:「看,畢卡索!」




某個悠閒午後,我們在安靜的巴黎巷弄裡散步,一個給孩子玩的沙坑中散落著些雜物:塑膠水筒、鏟子,小球玩具,和一只壞掉的腳踏車坐墊。



媽媽眼發亮指著那坐墊開心的說:看,畢卡索!


從那時起,我知道對於藝術品的喜歡和欣賞能力在媽媽身上萌芽了,或說她本來就有這樣的眼光,只是一直沒機會看到真正的大作,那些大作,也沒有以適當的方式感動她。


這幾天跟著我們東看西看、品頭論足,媽媽沈默著,將疑問放心裡思索:那份感動人心的東西是什麼?看著看著,她也看出屬於自己的門道,用最質樸的方式表達,內心也跟大師的巧妙打了個照面。


能在生活中指著一個毫不起眼的物件說:「看,畢卡索!」到底對於一個人有什麼意義?對於媽媽而言,看世界的方式是不大一樣了,就連搭火車時她也注意車廂裡的配色,事物搭配與運作方式是否高明,她或許有了更多見解。


 




孩子們,可以放鬆亂看、亂想、亂問?




後來,我又有幾次機會去巴黎,不是帶媽媽去,是帶著基金會舉辦的愛智之旅的孩子們。在台灣發達資訊中長大,這些孩子比我媽媽熟悉巴黎有什麼,他們能用英文說出數個名牌的名字,比你更清楚法國革命發生在哪一年、羅浮宮有哪三寶,以及法國料理名菜的內容。



我一直在想,愛智之旅也能讓這些滿腦資訊的孩子,像我媽媽一樣:看到有意思的事物,能露出了然於胸的微笑嗎?


媽媽那個「看,畢卡索!」事件,讓我有點慚愧但也充滿信心,慚愧的是當時我常常只在意著自己參拜大師名作,常把媽媽晾在一邊讓她自己亂看;充滿信心的是連這樣亂看,媽媽還是看見了畢卡索的厲害。我們如果能提供孩子看事情的各種方法,會不會處處驚奇?


這幾年愛智之旅帶隊的大人們總是絞盡腦汁安排教案,讓孩子們可以放鬆亂看、亂想、亂問,求的便是小孩在見到他早已耳熟能詳的大作時,能雙眼發光,面帶微笑,或能對於一個新知識、新景象發出讚嘆之聲。


有時我們沒有這麼成功,小孩會說:「你說的我早知道了!」我們便知道我們說得不夠好,只是慣性的重複了書上某段文字與知識。


 




愛智的啟動點




但漸漸的,我們比較會了,能問對問題,看對方向,於是會有小孩逛完羅浮宮,會在廣場上擺起各種雕像動作,叫大家猜他擺的是哪件大作,還有小孩在旁欣賞兼修正動作;有孩子對著萬神廟裡的傅科擺張嘴,久久沒有闔上;有孩子對於巴黎公社的歷史有了不同的見解之後,拒絕參觀聖心堂;有孩子看到梵谷與弟弟的墓園,便幾乎掉下淚來;有孩子在墓園裡安靜的寫信給他喜歡的作家;有孩子會對於已經太過觀光的地區感到生氣;當然,孩子也能在看完畢卡索的作品之後,放鬆自在的畫起屬於他自己的立體派人像。(見八十八頁圖—還有很多,只舉幾例)



這幾年,我們更會了,除了在每個參觀主題中帶孩子深入想問題,也思考如何跟自己的家鄉台灣做對比,希望孩子能對世界及本身文化有雙重理解。


多年之後,我都還記得媽媽那欣喜的聲調:「看,畢卡索!」那是她對現代藝術愛智的啟動點。


我們愛智之旅企圖帶孩子尋找他自己的啟動點。


啟動了,人便能過愛智的生活,不怕表達與思考,心變寬了,還能得到深刻且久久的愉悅。


 




◎本文出自《人本教育札記》240




 

 

yaoy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陪他走一段


 


朋友生了兩個兒子,老大乖巧貼心成長過程從沒讓朋友煩惱擔心,這老二小時候也看似正常直到讀了高一,差點讓朋友得了憂鬱症


 


這老二讀了私立普通高中,受不了壓力外也碰上青春期,因此常常跟父母唱反調


直到一次孩子脫口而出「你又要像以前一樣將我丟在補習班,你到底要做的什麼時候」


 


孩子這麼一說,說真的有點嚇壞朋友


 


小學放學就去安親班,國中下課就去補習班,以前大兒子也是如此,這老二也從未說過不,怎麼現在才再抗議.


 


朋友回憶起這兩個孩子的成長過程,老大是自己帶大的,所以父母的辛苦也都看在眼裡,無形中就變成一個很貼心的孩子,而這老二是親戚幫忙帶大的,帶到讀小學才回來,這個性都捉摸不定.


 


朋友對這老二有點無奈也有點抱歉,因此對他也比較容忍寬厚,.但這樣並無法改善親子關係更無法面對這青春期正值叛逆的孩子


 


高一下,孩子說不讀了要重考職校,孩子丟出這個想法,讓朋友不知如何是好,已讀了半年多的高中現在要重考能考到好學校嗎?不依孩子,孩子又能撐過去嗎?朋友真的左右為難,最後只能尊重孩子忍痛辦了休學.


 


這次朋友學聰明了,填職校志願時,讓孩子自己決定,因為朋友經不起孩子再一次說「都是你自己決定的又不是我要的」朋友只扮演協助陪伴的角色


 


以為從此就可太平,沒想到平常掃把都不會拿的人現在要拿焊槍烙鐵這如何是好,更艱難的竟在後頭,朋友焦急不已也不能替他做任何決定,請人幫忙或請家教也都要說到孩子同意,那一年對朋友倆夫妻真的有點長.


 


為了鼓勵孩子也不讓孩子有任何藉口不讀書,朋友先生天天載他去上課,連同高中整整載了四年,看在許多人眼裡總覺得朋友倆夫妻太寵孩子了,都高中了而且還男生天天載,每件事都順這孩子的意,但朋友自有其想法.


 


朋友同時積極參與學校的活動,這在以前是從未有過的,透過這些參與朋友對孩子的學習和校務也比較熟悉,與老師溝通也比較知道方法


 


孩子漸漸的比較穩定,也因朋友參加了家長會,平常也會幫忙學校一些校務,無形中孩子也比較有榮譽感,雖然偶而還有一些不同的意見和想法,但朋友已經很滿意了,還有倒吃甘蔗的感覺.


 


孩子終於畢業了,順利考上一所四技,對於這樣的結果,朋友們是很滿意,沒想到孩子對自己反而期許更高,總之一切就這樣走過來了.


 


朋友說「當初如果沒有積極面對,就順著孩子休學或隨便選一個學校轉學,今天的結果絕對不是如此,這過程真的艱難,不過也學到很多,而且孩子也感受到我們這段時間的陪伴,一切真的都沒白費」


 


朋友先生更說「連同高中共載了四年,真的載出感情,而且值得,我也知道男孩子不需要這樣載進載出,應該給他學習獨立,但我們父子在家裡說不到五句話,我每天載他就我們兩個人,偶而也要我問他答,趁此機會多少也了解一些孩子的生活,看到今天這樣的結果,一切都值得了」


 


今年父親節,孩子買了手機送他父親,朋友先生高興的不得了還跟我們分享他的禮物和喜悅.


 


回首朋友這個過程實在不容易但卻做到了,同時讓朋友體會到,有些事沒發生不代表就沒事,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小時候沒有陪伴,長大還是會來要的,而當孩子需要時,父母能適時提供協助和陪伴是一件很重要的課題.


 



溫柔對待結局不同


 


 


yaoy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